办公室白领不必感慨“砖工月薪3万”
作者:封寿炎
“搬砖工月薪高达3万元了!”日前,网上的这则传闻引发热议。传闻还“有图有真相”,一张“成都双向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工资表显示,20多位“砖工”,“本月应得工资”全部在1.2万元至3万元之间,大多数人超过2万元以上。
办公室里的白领们大受刺激,惊呼“脑体倒挂”。媒体也很快查证,网上流传的这张工资表真假参半:首先,“砖工”不是“搬砖工”,前者是有专业技术的大工,后者是没有专业技术的小工; 其次,“本月应得工资”并非一个月的工资,而是两个月发一次的工资;最后,这笔钱不是一个人的工资,而是两个人、甚至一家人的工资,工资表由一人代领罢了。
白领们松了一口气,原来“脑体还没有倒挂”。其实引起话题的不仅是砖工,最近几年来,建筑工人、月嫂、快递员、外卖员高薪的传闻此伏彼起,不断搅动白领们的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劳动力资源的定价机制,也就是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形成机制,大量引入市场因素,让价格规律发挥作用。高智力、高技能劳动者获得合理定价,脑力劳动者在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工作环境、事业前景等方面,都比体力劳动者更具优势。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简单的生活服务、日用商品大量供应,不但不再稀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供过于求。在价格规律作用下,这些领域的劳动者收入更是明显低于其他劳动者。
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大多数领域的经济资源,其价格都由市场机制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脑”和“体”不是绝对的对立的划分,某种具体职业的市场价格,既由其价值决定,也受到其稀缺性(供求关系)影响,而不是由脑力还是体力来决定。在市场规律发挥作用下,某种职业在市场上越稀缺,其价格(体现为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就越高;反之,某种职业在市场上越过剩,它的价格就越低。建筑工人、月嫂、快递员这些工种,或者劳动强度大、非常辛苦,或者专业门槛较高,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术技能,市场供应相对较少,可同时市场需求又非常大,这些职业的劳动者就能获得较高收入。相反,普通的白领虽然都有较高学历,但其工作要求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未必都很高。在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走高的情况下,日趋饱和的需求面对不断扩大的供给,其价格必然走低。这种情况下,建筑工人的薪酬超过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月嫂的薪酬超过一些博士毕业生的起薪,一点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市场机制决定不同职业的经济收入,进而成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调节不同职业劳动力资源的供需。技工荒、保姆荒此起彼伏,都会引起这些职业收入逐步提高,客观上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满足市场需求。同样,当简单的白领工作收入降低,一些家长和学生就会改变思想观念,不再一味追求读大学、当白领。更多人转而选择职业技术院校,将来从事高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这种转变恰恰符合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分工与劳动力供需结构也会不断优化。价格既是这种结构变化的灵敏指针,也有力地促进结构优化。面对高技能蓝领日益吃香的新形势、新情况,“脑体倒挂”这样的感慨,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