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二十年:经济之路宽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13 12:30:02  阅读:4578+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张耀扬

  香港回归二十年:经济之路宽广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发挥好“超级联系人”角色。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苏晓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20年间,历经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疫情冲击等风风雨雨,但有了祖国的坚强后盾,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璀璨依然。

  20年来,香港经济稳健发展,财政储备丰裕,便利营商排名位居全球前茅。香港工业贸易署提供给《财经国家周刊》的数据显示,香港与内地的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在回归后分别增长2.4倍和6.7倍。截至2017年4月,已有1800多种香港原产地货品享零关税进入內地。

  香港经济学家认为,祖国内地经济发展之好超出预期。相对而言,香港传统中间人的角色受到削弱,但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安排》)及其后12份补充协议和子协议的推动下,经济协同越来越紧密,提升了香港经济的多样性。随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机制的深化,“超级联系人”香港的经济之路将越走越宽。

  稳健发展

  回归前,《财富》杂志封面曾以“香港之死”为题,预言回归后香港将出现大倒退。20年来,香港抓住内地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稳健发展。2016年本地生产总值达 2.5万亿港元,较1997年累计实质增长82.5%;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为33.9万港元,同期增幅为六成。

  香港财政储备丰裕,在2017年3月31日近10000亿港元,较 1997年3月底的3707亿港元增长超过170%。截至2017年2月底,香港金融管理局管理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由1997年12月底的928亿美元增至3905亿美元。

  香港的劳工市场在过去6年大致保持稳定,维持全民就业。2016年总就业人数达378万人的记录高位,较1997年增加约62万。

  香港已连续23年获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发表的《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中,香港在便利营商的排名榜上位居全球第四。

  数据显示,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货物贸易总额由1997年的1142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4973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由1997年的52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401亿美元。1997年内地来自香港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206亿美元,2016年上升到815亿美元。香港也是内地的最主要的对外投资目的地,2015年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的金额达898亿美元,较2005年大幅增加超过25倍。

  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用“繁荣稳定”四个字来总结20年来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平静20年

  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经济体,外围但凡有大的风吹草动,香港经济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回归后的20年,香港经济就经历了数次大的起伏,但每次都得到了祖国内地的支持,安然渡过难关。苏锦梁说,香港回归以来,曾遭遇金融风暴、非典疫情等不少挑战,每次遇到风浪时,国家都会推出很多挺港措施,全力支持香港渡过难关,令香港的繁荣得以保持。

  亚洲金融风暴始于1997年7月,在国际游资攻击下,东南亚各国面临严峻挑战,也引发了香港经济衰退。曙光初现之际,2003年又爆发非典疫情,令香港再受重创。其后经济复苏,香港经历了数年的景气,通胀又再出现。正当特区政府准备全力对抗通胀时,2008年金融海啸又令各国陷入衰退危机,香港再度受到冲击。

  香港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廖群说,如果从表象来看,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冲击最严重,“楼价一下跌了60%,股市动荡”,但若要论实质的冲击,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给香港的失落感更强。”

  时光回溯到2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导致港元受到狙击、银行流动资金紧绌、香港利率攀升及股市暴跌。受到“负财富效应”的影响,投资和消费急速萎缩,香港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不少公司倒闭或裁员,香港经济笼罩在愁云之下。有商界领袖形容当时“很多人感觉香港走在一条黑暗的隧道里,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祖国是香港的强大后盾。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从1998年8月14日起,香港政府连续动用港币近千亿,在股市、期市和汇市同时介入,构成一个立体的防卫网络,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

  时隔10年的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冲击香港金融市场,同样背靠中央支持,香港经受住了考验,进而成为境外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以巩固。

  內地与香港在2003年6月签署CEPA,在符合世贸规则的情況下,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推动贸易和投资。CEPA是一个共赢的自由贸易协议,不仅让香港藉以开拓庞大的內地市场,同時也协助内地融入全球经济。

  2014年12月,香港与内地签署《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基本实现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广东协议》是内地首次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方式制定的自由贸易协议,而负面清单是透明度更高及更全面的服务贸易开放承诺方式。其后于2016年6月实施的CEPA《服务贸易协议》将有关开放措施辐射至内地全境,通过高水平开放令内地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使两地多年来在CEPA下持续开放服务贸易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深度融合

  香港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说,过去20年间,香港经历了诸多考验,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从以往侧重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逐渐拓展到服务贸易、科技创新等更加多元的领域;金融、物流等传统优势行业也出现新发展,进一步与区域及内地发展相融合。

  温天纳说,香港经济结构转变主要缘于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化。“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的角色主要是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引入国内;而现在,内地的制造业、商品贸易等已经相当国际化,内地企业需要借助香港走出去,也需要香港进一步发挥金融等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

  数据显示,回归20年来,香港经济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转型。1997年,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所占的比率为85%,而到2016年,这一比率已提高至92.6%。

  “回归以来,香港成为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这是它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深度整合,进行‘前店后厂’分工合作从而达致双赢的结果。”中银香港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谢国梁表示,如果没有这么密切的合作,香港的服务业不会这么发达。

  温天纳说,香港回归前有人担心,随着与内地进一步融合,香港开放和国际化的特质可能被削弱。而事实是,香港已连续20多年获评世界最自由经济体,营商环境获国际认可,不少国际企业选择这里作为在亚洲建立业务或设立办事处的地点。据统计,目前香港驻有约8000家海外和内地企业,其中约半数为它们的地区总部或办事处。

  香港国际化的深化,得益于背靠祖国。温天纳说,“愈来愈多国际品牌和资金进驻香港,看中的其实是香港背后、也就是内地的广大市场。香港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可以看作中国国际化的一部分”。

  香港特区工业贸易署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下,一直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策略,与内地形成多面、双向的互补合作关系,加上中央政府在政策方面不遗余力地支持,让香港“更可以发挥其国际联系平台的角色”。

  未来可期

  谢国梁说,过去20年,香港的金融服务市场主要局限在内地,但经过20年发展,内地服务能力有了长足的提升,能够自行满足内地企业的需要。“香港与广东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未来,内地企业对于香港金融服务的离岸需求会下降。

  “好在国家又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与广东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基础。”谢国梁说,有了这个基础,相信香港今后将继续发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专业服务中心的优势,与广东展开合作。“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专业服务中心可以得到强化,进而支持珠三角高新制造业发展,反过来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将为至少两代香港人带来庞大和全方位的机遇。

  香港应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梁振英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表示,本着“国家所需、香港所长”原则,香港机遇无限。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定位,就是做“超级联系人”,在“一国两制”安排下,发挥好“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做好国内和国外的“超级联系人”工作。

  为了让香港保持营商竞争力,香港总商会已提交政策建议书,当中就涉及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长远规划。香港总商会主席吴天海说,全球不少国家均对大湾区的机遇深表兴趣,“‘一带一路’及‘大湾区’这两列快车将全速前进”,香港必须抓紧这些项目所带来的商机。

  廖群认为,香港未来必须加快转型,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发挥好“超级联系人”角色,香港的经济之路会越走越宽。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