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际金融十件大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9 15:27:49  阅读:1793+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刘嘉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本刊编辑部

  1. 欧元区积极行动应对欧债危机蔓延

  2012年2月29日,欧洲中央银行启动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以增加流动性。3月2日,25个欧盟成员国正式签署《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和治理公约》,以加强各成员国的财政纪律。6月29日,欧盟峰会宣布欧洲稳定机制(ESM)将直接向银行注资,通过购买重债国国债来压低其融资成本,并推出1200亿欧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9月6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即将执行OMT(直接货币购买)计划,为欧元区一体化进程获得宝贵时间。9月12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的一系列提案,该方案已于12月获得批准。10月,欧元区永久性救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正式启动,标志着欧元区国家进行结构改革与推进政治经济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

  点评:为解决欧债危机,欧盟一直在寻求“外部”和“内部”两条路线。外部路线主要依靠以G20为主导,IMF为渠道的全球合作机制;内部路线则依靠以欧洲中央银行为主导,各欧盟成员国为主体的欧元区自救机制。但从实际情况看,不管是寻求外部援助还是内部自救,均需要欧盟各国团结合作,同心协力,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

  2. 美国等部分发达经济体推出新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12年2月,英国中央银行决定向市场增加500亿英镑(约合800亿美元)的货币供应。4月27日,日本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0.1%不变,通过资产购买及信贷计划加大宽松规模,将用于资产收购的基金规模扩大5万亿日元。随后,日本央行又不断扩大基金规模至91万亿日元。9月,欧洲中央银行推出直接货币交易(OMT),未来将无限量购买1~3年期债券,实施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9月13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开启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行动(QE3),将维持0~0.25%的超低利率期限延长到2015年中,并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2月12日FOMC又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措施(QE4),每月购买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点评:从实施效果看,发达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购买政府债券,使投资者转向公司债券和股票等风险资产,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支持经济复苏和消除通缩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经济理论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难题,反而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并通过汇率和资本跨境流动渠道对新兴经济体等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

  3.世界经济进入降息通道保增长

  2012年6月初,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决定将现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50%,接近2009年底的水平。7月5日,欧洲中央银行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从1%下调25个基点至0.75%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也是欧洲中央银行自2011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除发达国家外,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加入到降息阵营。从2012年伊始,先后有智利、印度、巴西、以色列、捷克、越南、韩国、菲律宾和泰国等新兴经济体采取降息策略,以应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冲击。

  点评:2012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保增长”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共识。从发达经济体看,欧美均为解决其岌岌可危的主权债务危机和促进经济复苏寻求出路。而新兴经济体则纷纷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对其的负面冲击和自身的经济增速放缓。

  4. 金砖国家领导人发表《德里宣言》

  2012年3月28日至29日,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领导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第四次会晤,并发表了《德里宣言》和行动计划。这次会晤明确提出,金砖国家将在开放、团结、互谅互信基础上深化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并将其作为金砖国家下一步开展合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会议要求IMF和世界银行[微博]增加金砖国家的投票权,以保障欠发达国家的利益。此外,会议签署了两项协议,意在稳步推进金砖国家间结算与贷款业务,使得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与会的领导人还探讨了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可能性,希望该银行能与世界银行并驾齐驱。

  点评:从2011年的《三亚宣言》到2012年的《德里宣言》,虽然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对金砖五国而言却取得了重大成绩,充分体现了五个国家在跨国合作、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和地区形势,甚至国际政治等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并向全世界释放出共同的声音。

  5. 二十国集团同意向IMF增资

  2012年4月20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华盛顿重点就IMF增资与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同意在落实2010年份额增加的基础上,向IMF增加43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以防止和应对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IMF执行董事会6月17日批准了IMF增资计划的技术性条款,为世界领导人批准该计划铺平了道路。此外,条款对欧元区成员国获取新应急资金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因为上述条款使欧洲更加难以依赖这些资金作为对自有债务危机防火墙的补充。

  点评:为了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需拥有更加充足的资源,因此,讨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是本年度G20峰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希望IMF尽快完成包括票数分配和基金配额等配额制度的改革,以增加发展中国家在IMF中的话语权,并敦促欧盟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来解决债务危机。

  6. 清迈协议多边化稳定基金规模扩大一倍

  2012年5月3日,第十五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会议讨论了东亚区域宏观经济形势和区域财金合作等议题,决定将清迈协议多边化机制(CMIM)下设立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规模扩大一倍到2400亿美元,且各方出资份额不变;提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规划的“不挂钩比例”,与IMF贷款规划的脱钩比例从20%提高到30%,2014年将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高至40%,并延长救助资金使用期限。

  点评: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仍然严峻的背景下,增加多边化稳定基金能够进一步发挥清迈协议的作用,以减少成员国对IMF的依赖,并可以进一步增强本地区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稳定全球及区域金融市场信心,推动区域内经济实现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

  7.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将接受“彻底改革”

  2012年9月28日,英国监管部门宣布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将接受“彻底改革”,包括大幅削减其制定的利率数量、设立新的管理者以及严格的监管监督。LIBOR将继续依赖于各家银行对当前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每日估值,但制定机构将从英国银行家协会变为一个完全独立且受到监管的机构。全球超过300万亿美元的合约以该基准利率为参考,但自2012年初巴莱克银行操纵LIBOR案曝光以来,其可靠性受到质疑。

  点评:事实上,LIBOR操纵案并不是一场简单的金融风险事件,其背后更体现出美英两国为争夺全球金融定价权所展开的金融战。美国借此极力倡导改革LIBOR机制,用3个月期的美国国债利率取而代之。而英国则尽可能地为英国银行业和英格兰银行开脱,极力挽回颜面,以此维护伦敦金融中心和英国央行的声望和地位。

  8.美欧日等经济体面临“财政悬崖”

  2012年底,美国将逐步取消原先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为目的税收削减和加大财政开支项目,从而使美国政府面临财政支出大幅减少、税收收入大幅增加的现象(也即“财政悬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财政悬崖”将抑制美国经济的复苏,甚至导致其陷入二次衰退。同时,欧元区国家也在走向欧洲版的“财政悬崖”,因为财政紧缩被列为接受援助的必要条件。10月15日,葡萄牙政府披露了以在2013年“增税减支”为重点的紧缩方案。此外,日本10月29日召开临时国会,讨论能否批准“公债发行特例法案”。如果“特例法案”流产,日本政府将不得不大幅削减和冻结公共预算项目的执行,市场担心的日本版“财政悬崖”也可能成为现实。

  点评:面对金融危机的洗礼以及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美欧日均采取了赤字财政政策以刺激实体经济发展,即减少税收,大肆举债,扩大开支。同时,面对早已捉襟见肘的财力,却根本无力偿还债务,只能依靠“借新还旧”,这种危机治理机制本身是不可持续的。

  9.部分国家推迟执行巴塞尔协议Ⅲ

  2012年11月9日,美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美联储、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突然宣布,由于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美国将无限期推迟实施巴塞尔协议Ⅲ。这项协议生效日期的推迟对必须遵循该协议的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高盛集团等大型美国银行无疑是个利好,同时对那些被要求满足协议的小型银行也同样起到帮助作用。无独有偶,据悉欧盟也正在考虑将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截止期延长半年或一年。截至目前,巴塞尔委员会的27个成员中仅有8个国家公布了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定稿办法。

  点评:在2011年11月的G20戛纳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曾承诺于2013年1月1日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并于2019年前全面达标。之前信誓旦旦的誓言,现在却都不认账,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目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大多数的欧美银行都无法满足条件苛刻的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核心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因此,中国在推进“巴Ⅲ”的时间表上,应该充分利用其过渡期安排,视其他国家的举动而采取相应调整。

  10. 日本经济再度陷入困境

  2012年11月21日,日本宣布其贸易逆差额为5490亿日元(约合418亿元人民币),创下1979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同期新高。一方面,全球经济不景气、欧债危机发酵等问题令日本出口屡屡受挫。同时,日本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正经历结构性转型,加之“钓鱼岛事件”殃及日本出口,促使日本的贸易数字达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企业支出一直是日本国内需求和整体经济的关键性推动因素,而大企业更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但创新不足的家电巨头连年巨额亏损,汽车行业出口锐减,都直接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另外,日本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也不利于其经济发展。

  点评:自广场协议以来,人口老龄化、通货紧缩严重阻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使日本始终难以扭转经济发展颓势。同时,作为典型的外向型贸易大国,一旦出口不振就会导致经济低迷,经济低迷就会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利用领土等问题引起争端并非明智之举,与亚太国家睦邻友好、加强合作才是大势所趋。■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