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应该怎样养老 专家称双独家庭负担重压力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7 20:27:32  阅读:79+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庾澄庆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一):独生子女养老难 怎么办?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今30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他们的父母正在走进老年人的行列。由4个老人、1个孩子、一对夫妇构成的“421”家庭日益增多,沉重的养老压力也有增无减地压在了独生子女的身上。独生子女养老的巨大压力具体表现有哪些?“421”家庭面临的养老难题该如何破解?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进入而立之年的独生子女,如今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面临的赡养老人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曾经在网络上,一片篇题为《独生子女沉重未来》的帖子,说出了许多80的心声,而被广泛转载。我是个独生子,我曾有过世界上最幸福,最甜蜜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但有一天,我终于长大承认,我才意识到,过去所有的幸福只是预支的消费,当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照顾我一个,以后我一个人照顾四个,甚至更多,我们曾是最受苦的孩子,也将是最受苦的大人,等我们人到中年,将成为世界上活得最累的人。尽管不少80后的父母身体健康,上岗工作,但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即将到来的现实,越来越多的独一代,开始担忧父母的养老问题。

  北京市民:在一些大城市生活的话,还要买房买车什么东西,如果老人生病,这压力确实比较大。

  北市市民:像这个所谓“独生子”的话,既要供养家里,又要供养老人,还要供养家人,再说稍微工资稍微低点儿,属于低阶层收入者,那肯定费劲了,只能说自个儿多加努力呗。

  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将近有一亿独生子女,《中国青年报》报道独生子女赡养父母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37.7%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

  霍德明:双独家庭负担重压力大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知道有这么两个双独,上面四个老人都在北京,老人年纪都已经过了60岁了。我给你算一下账,老夫妇在北京起码一个月三千块钱,两个月就是六千块钱,年轻夫妇的房子月供大概是两千、三千块钱,那个小孩子上幼儿园也是三千块钱,一下就去了一万二千块钱。这就是我们讲的蜡烛,两头在那边烧。

  张鸿:双独家庭面临四世同堂的压力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这是四世同堂的压力,改革开放30年,那些刚出生的独生子女现在是而立之年,他的父辈就是刚刚退休的60多岁,一般来说,他们父辈的父辈也还在,所以除了“421”,可能比他压力更大的是8421,或者6421。过去我们说,四世同堂挺幸福的,都是福气,老年人之间也能互相照料一下。霍老师说的例子还是好的,他起码能从老家把父母接到北京来租个房子,还能交的起租金,可是如果你的父母在另外一个城市,另一方的父母在另外一个城市,那就麻烦大了,这个成本就大了。在养老的语境下,我们谈这个问题,那他就得来回奔波,如果双方的父母一生病,加上孩子还很小,也需要照料,这对年轻人就会忙的不亦乐乎。但是如果还是跨省,那你就得天天请假。

  霍德明:国家政策应该向“421”倾斜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有数据显示,双独的夫妻大概占15%,一方是独生子女大概占35%到40%,而这些人除了要养小以外,这老的一旦生病起来,要是处在不同的城市里面,怎么办?他自己的工作怎么兼顾?如果把父母都接到自己工作城市来,肯定城市里的生活成本也比较高。这是由于国家的政策造成了今天的这个情况,今天还是得想办法做一些过渡,因为现在双独子女可以多生一个子女,所以将来他们长大以后,大家就会多一点兄弟姐妹,帮他们一起负担。但是从现在到未来,大概有十年的时间,是特别紧的时间,如果国家政策没有在这个节骨眼上帮一把的话,那么“421”中间的这个2很难撑下去。

  张鸿:要让在外工作的子女能更好的尽到赡养义务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421”家庭如何为老年人养老?它其实不是单独的养老的话题,这里面有制度上安排的问题。我身边有朋友说,他本来想把父母接到北京来,或者接到他工作的城市去,但是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包括领退休金等等,都需要核实,甚至每年要回到当地证实自己还活着,相关的制度让你觉得把老年人接到这个城市来,成本会很高。还有,相关产业的服务没有跟上,如果我在这个城市工作,我父母在另外一个城市,或者是在农村遇到了一些困难,我能及时地在这个产业链里,找到相关的服务方,能让我即便请不到假,也可以让父母得到相当好的安置。当然钱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很多时候,你可以用钱来购买一些服务。还有比如年假制度,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推开,很多基层的,包括民营企业等,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年假制度。比如说农民工,在农村的父母病了,他在一个饭馆里请假就走了,回来他工作就没了,所以相关的配套的一些福利保障,都是使我们这些在外的人员能够为父母,能够为老人尽一些赡养的义务。

  处于而立之年的独生子女进入赡养老人的关键时期,如何从长计议,减轻他们的压力?

  霍德明:要有特殊的政策来缓解“421”家庭的压力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现在对30岁的独生子女,唯一能够帮助他们的,就是应该对双独子女的父母亲有些特殊政策。现在双独,已经可以再生一个,对不对,为什么不在往上这个窗子,再多开一扇?双独子女的父母如果在原籍的城市,那个地方的敬老院,应该让他们优先,甚至可以说最好能诸税减免,甚至免费让你去住一段时间。

  现在计生政策执行已经30年了,现在开始起算,10年以内是“421”,这个2是最艰苦的时候,如果我们替他想好下一代的话,那让上一代也要替他想一想,更何况还有病痛,这些东西都是不可避免的。人年纪越大,需要子女照顾的需求更强,所以我觉得,现在阶段政策的注入是更重要的。要有特殊的政策来缓解“421”家庭里2的压力,他们是中间的夹心层。

  张鸿:必须得提前规划好的未来自己的养老生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做了这么长时间养老,我越来越觉得养老其实是个规划,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它要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中远期的规划,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那现在夹心层面临巨大的压力,那未来怎么办?我们应该像很多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学习,他们把后边的这几十年当作人生规划的一部分来来规划的,比如一个人有80岁寿命,60岁到80岁之间退休了,我干什么都是提前规划好的。退休以后,我开始干我想做的事情,只要身体允许我就去做,这就是不依赖于子女的幸福。但我们有传统观念,我们的上一辈会把自己的幸福感更多的依托于是不是和子女在一起,是不是有孙子可带,他失去了自己。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意识到,未来所谓的四世同堂,已经不大可能了。我们必须得适应没有四世同堂,甚至没有两世同堂,如果就是你两个人,你怎么应对未来老了以后,这几十年的生活?这个生活必须得是提前规划好的。

  霍德明:中国家庭的观念要改变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所有事情都是观念问题,我年轻的时候住在国外,和中国真是不一样,子女在20岁以后,独立成人了,甚至会搬到其他州去,一辈子就打几个电话,时常回来看看,国外的观念是这么一回事。但是中国人的观念,我们时常讲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现在一个城市里面,你能够住在一起,不要说房子一百平米了,你能做到三世同堂吗?所以我觉得观念要改变,父母亲不要让子女有太大的压力,但是子女肯定要想办法尽量在父母的晚年,让他能够受到黄金般的待遇。

  张鸿:我们在政策上要做一些微调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从个体来讲,我们要时刻规划好;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在政策上要做一些微调。比如说人口应该做一些微调,因为现在我们老龄化如此严峻,必须得从长计议,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我们说五十年、一百年一个时间段来考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