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杯 “ 待用咖啡 ”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7 12:50:23  阅读:8380+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傅艺伟

  去上海旅游时,看到浦东图书馆的契咖啡里多了一番新景象:某些客人在购买咖啡的同时,还会出钱购买一个小小的牌子,将它挂到柜台的左侧,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待用咖啡”。

  查过资料得知,“待用咖啡”就是人们在咖啡馆消费时,提前多买一两杯咖啡预存在店里,一旦囊中羞涩的人有需要时,店家就可以让他们享用此前人们已经付过钱的“待用咖啡”。后者只要摘下一面写着“待用咖啡”的牌子,就可以不付钱喝上一杯热咖啡。这个传统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咖啡馆,从二战开始慢慢流行起来。

  “待用咖啡”这一事物走向世界,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开始的。在欧洲,它成了Facebook和咖啡店爆发的一场“微革命”,迅速串联到30个国家,超过300家咖啡店。

  英国《独立报》的一份报道“一个友好而温暖的意愿:为需要的人预订一份待用咖啡”,让这个一直以来孤独成长的概念终于走进了世人的视野。后来这股旋风又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台湾,又来到了上海,并且因地制宜地变身为“待用变当”,引起了爱心人士的热烈响应,俨然成为补充现有社会福利制度的另类爱心机制。

  在金融危机中,被“待用咖啡”和“待用便当”所温暖的,除了人的胃之外,还有人的心。人性通常不会被灾难击垮,而会以互助的方式自救。“待用咖啡”,它象征着一种正能量的传递,让人们在困境的阴霾中看见仁善的曝光。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待用咖啡”这个概念在上海却触礁了。契咖啡的墙壁上渐渐地挂满了“待用咖啡”的牌子,留下爱心的人越来越多,可领用“待用咖啡”的人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人前来询问,也多数不好意思说出那句“给我一杯‘待用咖啡’”。

  这样的现实背后隐藏了中国人怎样的心理和文化现象?事实是咖啡并非中国人的必需品,在这里饿着肚子的人需要的并不是一杯咖啡。不过,同时是否也与我们中国人特爱面子有关呢?也许我们缺少了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人生中的起起落落。

  所以,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不仅是爱心,还有坦然接受爱心的平常心。除了施,受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部分。今天的受者,也许就是明天的施者。如果你今天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坦然地拿起一块“待用咖啡”的牌子,将那份温暖留在你的胃里,也留在你的心里,将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