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蔡美儿新论:华裔在美国更易成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6 05:15:26  阅读:9815+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龚雪

  

虎妈蔡美儿出了本新书,讲为什么在美国有的族裔比别的族裔更成功,比如华人、犹太人、摩门教徒等。她可以准确掌握争议的程度使自己不至于死在这上面。但初来乍到的中国人在讨论族裔问题时如果不遵守一些原则,肯定会踩到“地雷”。

  荣筱箐,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旅居纽约,曾为《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中外媒体撰稿。这个专栏特为计划来美国生活的中国人而写,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希望从思维方式上帮你融入美国。

  人们习惯把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华人叫做“香蕉人”,意思是说他们的黄皮肤下包裹的是已经完全西化的内心。这其实是一种太过直观和表面的评价,更多是 来自对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浮光掠影式的目测。在我看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更像是汤圆,无论裹了多厚的白色糯米粉,里面也或多或少都藏着中国文化浓郁的“芯”。 甚至有时候,因为身处一个近乎“绝缘”的西方背景中,他们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就像尘封在岁月中的琥珀,即使对急剧变化的中国来说都已经显得熟悉又陌生。而这 些文化琥珀一旦被拿出来晾晒,总会因为距离带来的新鲜感,在东西方都引起。

  “虎妈”蔡美儿就是一例。几年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以一本《虎妈战歌》贩售她自己的华裔移民家庭中世代相传,但在当代中国 却已经逐渐退场的“虎妈式”严苛教育,在中美两国引发了一场东西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现在虎妈和她的犹太裔先生、同在耶鲁法学院教书的Jed Rubenfeld又推出了合著作品《三合一》(The Triple Package),再次从文化角度着手,分析包括华人、犹太人、摩门教等不同的种族和宗教的人群为何在美国比其他人更成功。两人总结出这些人群的三大共同 特点是充足的自我优越感、缺乏安全感和强大的自控能力,向读者呈现出,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三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如何决定美国文化群落的兴衰”。

  和《虎妈战歌》一样,《三合一》一问世就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和网络上骂声一片,除了对何谓“成功”本身的讨论,更多的是对作者“种 族主义”的指责。其实其他族裔或宗教不论,“虎妈”夫妇总结出的这三点特质对于了解华人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并不新鲜,不过是在说我们常怀“鸿鹄之志”,担 心“乐极生悲”,也不惜“头悬梁锥刺骨”。这能有什么错呢?

  这的确没错,但要把这些与其他族裔社区做比较,然后分出个高下来,在美国的语境中就无异于“找骂”了。这并不是说在美国族裔的差别 是绝对的禁忌,但谈到族裔差别时一个重要的游戏规则是只能横着说,不能竖着说。以食品为例,中国人喜欢吃饺子,墨西哥人喜欢吃玉米饼,如果你说“两种食物 都很好吃。看,我们的国家是多么多元。”你得到的可能是掌声和赞同的微笑,如果你说“中国的饺子比墨西哥玉米饼更能体现出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就只能 等着挨板砖。

  这与美国的多民族构成有紧密关系,单在纽约市近40%的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市民惯常使用的语言有200多种,如此多元化的 城市之所以没有在党同伐异中分崩离析,而是在求同存异中和谐共生,最大的功臣就是这条“文化只有不同没有优劣”的底线。单纯的横向比较,既能突显出每个民 族的成员对自身文化的骄傲和认同,也能照顾到其他民族的面子,这正是在美国受到鼓励的“主旋律”。而加上了纵坐标就难免扯上优劣问题,引出“种族至上” “沙文主义”这些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过血淋淋疤痕的思潮,勾起太多令人不快的记忆。

  蔡美儿之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她是“虎妈”,她早已熟练掌握了如何靠争议拓展市场又不至于引火烧身的秘笈。她虽然大 胆的点评各个族裔成功与否,却巧妙的把其中原因归结于文化而不是基因。如果说前者会招致作者被口诛笔伐,后者则可能给作者招致“杀身之祸”。去年夏天,保 守派智库机构Heritage Foundation的研究员Jason Richwine就是因为在哈佛读博士时的一篇讲基因导致西语裔智商低于白人的论文被挖了出来而被迫离职。

  如果你没有“虎妈”那种收放自如的本事,又要在族裔多元的美国闯出一片天地,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为自己骄傲,为别人喝彩。这不单是面对美国错综复杂的族裔问题时四平八稳的生存之道,大概也是在任何国家与任何个体打交道时都适用的为人之道吧。(财富中文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